“城市发展,教育先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破解区域、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教育事业成绩显著。近几年,德州开始聚焦教育公平、内涵提升、全面发展、精细管理等教育深层次问题,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向深处前行。”10月29日,市教育局局长张书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强根基——义务教育实现学有优教
“自1997年我市所有县市区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务后,德州教育事业稳步提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教育发展不均衡、薄弱学校条件差、‘大班额’等问题开始凸显。 ”张书鹏说。为了解决不均衡等问题,2015年开始,我市加大投入,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部署实施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全面改薄”工程和解决“大班额”问题。
我市鼓励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特点,搭建起多元化学校建设融资平台。乐陵采取由建筑公司垫付资金,竣工后再分3年按照4∶3∶3比例付清款项的“433”模式,顺利启动了学校建设项目;禹城市选择了ppp的方式,投资3.4亿元,实施了10所乡镇学校、4所城区学校的新、扩建,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7万平方米,这种做法被省财政厅作为“禹城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为解决土地紧缺问题,我市成立了学校建设指挥部,财政、国土等多部门参与联动,并对各部门工作建立督查考核问责机制,由与土地直接相关的部门去解决土地紧缺问题,加快了学校建设的进度。
同时,我市在建立教师“退一补一”长效机制的基础上,采取核编增人、建立临时编制专户、招聘后备教师、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2015年以来招聘教师1万余人,占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20%,本科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由2014年40%增加到现在的53%。
3年来,我市共投资了138亿元,新增学校面积529万平方米,比前20多年学校建设的总投资额还要大。所有县市区均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德州教育整体迈入均衡。
打基础——名师名校推动教育改革
“近几年,一大批德州的名师名校长在省级、国家级讲台上介绍德州教育经验,分享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发出德州教育新声音。 ”谈及我市名师名校建设,张书鹏说,“我们的经验就是通过名师培养和教师培训这两大过程,实现‘抓名师带队伍’的战略,实行名师培养‘一带六’模式。 ”“一带六”就是通过鼓励名师建立名师工作坊,开展听课评课、联合教研等方式,选送骨干教师赴外地名校跟岗培训,培育当地名师,并要求名师分别示范带动本校3名教师和外校的3名教师成长,实现引领一个团队、引领一个学科、引领一个学校,发挥名师人选在本校、本县(市、区)及全市的辐射效应。
张书鹏介绍,为保障名师培养工程顺利开展,市政府专门设置并拨付了名师专业成长培训经费和学科基地建设经费。近三年,全市教育系统每年培训人数都超过了5万人,实现了从教师、校长到教研员、教育干部的全覆盖。同时,我市先后出台了《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计划》《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实施方案》等配套方案,统筹城乡二元培训结构,增强了培训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名师培养和全员培训,我市已经成功摆脱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队伍困境,并逐步打造起一支勇于担当、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教育干部队伍;一支意识超前、理念先进、充满活力的校长队伍;一支精通政策、高效服务的教研员队伍和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以此作为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推动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 ”张书鹏表示。
抓改革开放——向素质教育品质教育发展
考试评价制度不改革,素质教育就没有办法真正落地。张书鹏介绍,德州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找准了考试这一突破口。今年我市中考实行的是“分数 等级”的录取方式,以建立健全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目的就是引导学校和教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遵循教育规律,推进素质教育。中考制度改革后,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最直接的表现是在学校的课程表上。 德州市实验小学、德州市第五中学等学校设立阅读、书法、国画、足球、篮球、科技等各类社团,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让学生全方位成长。
中考改革只是德州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项。从2015年开始,德州先后开展了课程教学、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评价制度、校长职级制、教师管理和培养培训、社会力量办学体制、社会参与监督体制等7个方面的改革,直面现行教育机制体制中的难题,让体制机制老树开新花。
在张书鹏看来,开放是德州教育丰富和发展的关键一招,是德州教育补短板的关键一招。近年来,我市紧抓融入京津冀的政策机遇,不断加大开门办教育的步伐。德州市政府与中北大学签约,共建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山师大基础教育集团托管太阳城学校、庆云县政府与中国教育科学院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市教育局与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德州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
创特色——打造德州教育新名片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职业教育和师德建设已经成为德州教育的品牌,走到外地,同行都很认可。 ”张书鹏说,如今,德州的职业教育和师德建设工程已然成了当地的教育名片。
张书鹏介绍,我市投入2.92亿元,建设了德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中心围绕德州产业特点和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现代制造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建筑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汽车工程等7个实训分中心,涵盖了45个专业的实习实训。 2014年以来,全国中职技能大赛汽修专业比赛和汽车营销专业比赛已经连续4年在德州举办。在此基础上,市、县、校三级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打造了德州职教汽车维修、新能源、制冷、机电等专业的品牌。深化校企合作也是提升学生技能的重要一招,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航东星(北京)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等建立了航空乘务学院等多个混合所有制学院,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一汽丰田、奥迪、奇瑞等汽车厂家开展的一系列校企合作新做法让我市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融合方面走向深入。
与企业深度对接,让我市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成了各类招聘会上的“香饽饽”。2014年以来,我市先后举办了4次京津冀鲁职业院校毕业生大型招聘会,每年都吸引500余家企业参加,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8万多个,3万余名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如今,我市职业院校毕业生优质就业率达到90%。
在谈到德州师德建设成为特色品牌的原因,张书鹏道出了缘由,以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为核心的师德建设,使德州成为全国首个“师德建设示范基地”,德州市“一体互融、德能同修”师德建设3581模式也入选了教育部30个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一系列荣誉让师德成为德州教育的品牌。“师德建设带来了教师培养生态的变化。现如今,德州已初步形成培养教育文化、教师文化,生成创新特色、品牌、亮点工作的机制和土壤,并通过师德建设激发了教师队伍成长的内生动力,教师有改变,学生就会有改变,教师的行为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也会规范,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张书鹏说。